關鍵詞:魯迅小說 人物形象結構 文明論 現代啟示
摘要:在西方殖民勢力建構近現代世界史的過程中,魯迅與文明論相遇。這一歷史機緣塑形了魯迅"人"的理念,首先體現在魯迅早期的文化批評中,后來又進入他的新文學創作。《吶喊》《彷徨》和《故事新編》貫穿魯迅新文學創作的歷史過程,形成了他小說的人物形象層級結構:"舊人"的權力結構;"自然人"到"新人"的運演結構;權力結構和運演結構之間的張力結構。魯迅小說的人物形象結構有文明論的面影,但他通過去意識形態化、汲取中西文化的健康因素和建立個人-國家的模式而實現了對文明論的反抗新生。這昭示了"舊人"權力結構是中國人現代化的最大障礙,呈現了中國人現代化必須生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健康因素,證實了文明論的科學成分也是中國人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養料。
關東學刊雜志要求:
{1}中文摘要一般限在200字以內,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對象和范圍,采用的手段和方法,得出的結果和重要的結論,關鍵詞一般3~5個。
{2}本刊編輯部人員較少,恕不退稿,作者在三個月內未接到錄用通知,可自行處理。
{3}本刊將在收稿后1個月內給作者答復是否錄用,對不采用的稿件不予退回,請自留底稿。
{4}若有基金資助,請在題名下方另行“基金項目”寫明項目全稱及批號,并上傳基金批文復印件。
{5}文中插圖應比例適當、清楚美觀,標明圖序與圖題;表格應結構簡潔,盡量采用“三線表”,必要時可添加輔助線,要有表序與表題。
注:因版權方要求,不能公開全文,如需全文,請咨詢雜志社